一場關於學習路徑的辯論
在 Reddit 上瀏覽討論時,總能看到一些有趣的觀點碰撞。最近看到兩位網友針對如何學習 Robotics 相關知識展開了一場辯論: Where to start learning robotics
You can literally learn anything and everything via YouTube. And you can simulate almost any robotic system using free tools. Look up ROS 2 tutorials and Gazebo simulation.
— mportant-Yak-2787
I would not say so. You can learn the basics on youtube, but advanced university courses are not public. I would not touch ROS and Gazebo before mastering theory (mathematics, physics and control).
— giusenso
一方認為透過 YouTube 和免費工具就能學習並模擬機器人系統,另一方則堅持應該先掌握數學、物理和控制理論,再碰實作工具。
究竟應該先精通基礎理論,再動手實作,還是直接從做中學?第一次看到這個討論時,我心中也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。自己後續大多的學習歷程,也都是先動手實作後再補足理論知識更能吸收透徹。
高中物理課上的啟發
這個辯論讓我想起高中時物理老師說過的話。根據他多年的教學經驗,學生在學習物理時通常呈現兩種模式:
- 理論先行型:透徹理解理論、融會貫通後才開始解題
- 實作先行型:透過大量練習不同類型的題目,逐漸掌握理論原則
當時的我對那些抽象概念完全沒有頭緒,這讓我更篤定自己絕不能選物理比重高的科系。同時,我也深刻意識到:自己絕對是後者。
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
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學習節奏,沒有「更正確」的方法,只有「更適合」的方法。
世界上有趣的事物這麼多,如果因為困在理論泥沼中而無法開始嘗試,那豈不是太可惜了?相反地,如果先動手做了之後,發現自己逐漸產生興趣,進而想深入了解,那時候帶著實作經驗去學習理論,反而能有更多先備知識作為基礎,也更有動力持續探索。
這或許就是我對這場辯論的答案吧。